新闻中心 分类>>

踏平坎坷成大道——《西江月·井冈山》解析开云体育- 开云体育官方网站- APP 最新2025

2025-03-26 15:00:0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开云体育- 开云体育官方网站- 开云体育APP 最新2025

踏平坎坷成大道——《西江月·井冈山》解析开云体育- 开云体育官方网站- 开云体育APP 最新2025

  一生的奋斗与探索,始终与道路的探索和选择、坚持和发展息息相关。从“孩儿立志出乡关”到“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从“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到“霹雳一声暴动”,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他上下求索。秋收起义失利后,毅然引兵井冈,开展井冈山斗争,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35岁时写的《西江月·井冈山》,昭示着青年探索革命道路的柳暗花明,中国革命从此因“路”而进、因“路”而胜、因“路”而成。

  1927年9月初,在江西安源张家湾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认真听取了安福县农民自卫军负责人王兴亚介绍井冈山两位“绿林老庚”袁文才、王佐的情况。秋收起义失利后,提出“上山当山大王”,遭到一些人反对。说:“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是领导的、有主张、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武装。中国政治不统一,经济不平衡,矛盾很多,我们要找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到井冈山后,有人主张用武力解决王佐、袁文才两支地方武装,坚决反对,说:“你们太狭隘了,肚量太小了。三山五岳的朋友还多着呢,历史上有哪个把三山五岳的‘土匪’消灭掉了?我们要团结、改造他们,把三山五岳联合成一个大队伍,统治阶级就拿我们没办法。”

  当年随上山、后来成为我军高级将领的朱良才,在回忆讲到上山武装割据和革命根据地的关系时说:“毛主席打了一个通俗有趣的比喻, 说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一样,因为一个人假若没有,便不能坐下来,要老是走着,老是站着,定然是不会持久的。脚走酸,站软了,就会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有地方休整,恢复气力,补充力量,再继续战斗,扩大发展,走向胜利。”选择了井冈山,最终成就了中国革命。

  黄洋界海拔1343米,山高壁峭,山上时有浮云浓雾,弥漫山腰,故亦有“汪洋界”之称。上山仅有两条小路,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红军虽占地利,但守军不足一营。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动员群众组成赤卫队、暴动队、妇女队、少先队等配合作战。1928年8月30日8时左右, 湘敌开始进攻黄洋界哨口。红军利用竹钉阵、滚木雷石、竹篱笆障碍、数尺深的壕沟和石头筑成的射击掩体,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下午4时许,敌人再次进攻。红军战士将南昌起义部队在湘南缴获的一门迫击炮从茨坪军械所搬上了黄洋界。只有三发炮弹,前两发因受潮没有打响,第三发正好落在敌人的指挥所爆炸。炮响之后,各个山头吹响了军号,赤卫队员、暴动队员齐向敌人开火,煤油桶里的鞭炮也噼啪作响。敌人以为红军主力已经杀回山上,吓得连夜逃之夭夭。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有人仿照京剧《空城计》编成一段戏文《空山计》:“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二来是,二十八团离了永新。你既得宁冈茅坪多侥幸,为何又来侵占我的五井?你既来就把山来进,为何山下扎大营?你莫左思右想心不定,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你来、来、来!我准备着红米南瓜,南瓜红米,犒赏你的众三军。你来!来!来!请你到井冈山上谈谈革命。”

  这首词正式发表前,在报刊上曾有四次披露。第一次是1948年7月1日东北解放区出版、东北书店发行的《知识》杂志第7卷第6期上署名锡金的文章,题为《毛主席诗词四首臆解》。文章解读的另三首词为:《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和《沁园春·雪》。第二次是1949年8月2日上海出版的《解放日报》,总题为《毛主席诗词三首》。这首词题为《井冈山》,其他二首为《清平乐·六盘山》和《七律·长征》。第三次是1956年8月《中学生》杂志刊载的谢觉哉的文章,题为《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此词题为《井冈山〈西江月〉》。第四次是1957年1月《文艺》,刊载了的《井冈山〈西江月〉》,还有朱德的《出太行》诗。

  《西江月·井冈山》上阕描写黄洋界保卫战时敌我双方的态势。“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单刀直入,立即展现了战火纷飞的现场。旌旗和鼓角都是古代用于指挥战斗、助扬军威的器具,如: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唐代杨炯);“陷敌金鼓,摧锋扬旆旌”(南唐刘峻);“旌旗荡野塞云开,金鼓连天朔雁回”(明代谢榛);“苦雾沉旗影,飞霜湿鼓声”(明代林鸿)。在“旌旗”“鼓角”之前分别冠以“山下”“山头”,点明这是一场山地保卫战。

  过去有一种解释,认为“山下”指敌方,“山头”指我方。1964年1月27日,口头答复外国文书籍出版局《毛主席诗词》英译者说:“‘旌旗’ 和‘鼓角’都是指我军。黄洋界很陡,阵地在山腰,指挥在山头,敌人仰攻。山下并没有都被敌人占领, 没有严重到这个程度。‘旌旗在望’,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敌军围困万千重”反映出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当时井冈山根据地处在周围白色政权的包围圈之中。“我自岿然不动”,根据地军民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稳如泰山的英雄气概跃然而出。

  从《西江月·秋收起义》到《七律·人民占领南京》的系列作品,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军旅诗词”,是中国革命战争的艺术画卷。这些作品所涉及的战事,要么是亲身经历,要么是直接指挥,唯独黄洋界一战,既不在场,也不知情。《西江月·井冈山》描写的是黄洋界保卫战,为什么不以“黄洋界”为题,而舍小取大,要以“井冈山” 为题呢?就战场规模、持续时间、激烈程度、战术谋略而言,此役并不出类拔萃,且有一炮击中敌指挥所致使敌方判断失误的因素,却对其格外高看一眼,“大”而化之。

  1960年春,陈毅跋《西江月·井冈山》指出: “此词作于1928年夏。当时我军主力赴湘南,敌军企图袭取井冈山。毛主席亲率一个营将敌击退。此词表现我军以少胜众、不可震撼的英雄气概。是役,井冈山根据地赖以保全,有扭转战局的作用。”这里有两处错误,该词写于1928年“秋”而不是“夏”, 也不是“亲率一个营将敌击退”。但跋文中“是役,井冈山根据地赖以保全”一句,既指出了黄洋界保卫战的重大意义,也揭示了挥毫赋诗的深层原因。正如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所说: “八月三十日敌湘赣两军各一部趁我军欲归未归之际,攻击井冈山。我守军不足一营,凭险抵抗,将敌击溃,保存了这个根据地。”黄洋界保卫战不是简单的退敌成功,而是保卫了井冈山,保卫了根据地,捍卫了积极探索的井冈山道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的那门“炮”,架设在阿芙乐尔号舰上,炮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冬宫。中国革命最初也走俄国人的路,念念不忘“城市中心论”,对着城市开“炮”,结果屡遭挫折。而把“炮”架在井冈山,对着敌人薄弱的农村地区开火,结果是“报道敌军宵遁”。没有井冈山斗争的探索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就没有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沿着井冈山道路一路前行,越走越宽广,从胜利走向胜利。

搜索